党建工作

    党建工作

      党建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正文

      跟随国社之镜,感悟世纪光影

      作者: 日期:2024-12-11浏览:

      为深刻体悟伟大祖国75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的伟大成就和深刻变革,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024年12月5日上午,经济金融学院党总支与人事处、宣教处(工会)、离退休人员管理处以及首都高校全民国家安全教育师生宣讲团团员代表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参观新华社“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闻摄影展。

      党员同志们走进展厅,瞬间被一幅幅珍贵的影像所吸引。这些照片不仅记录了革命、建设、改革等多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还展现了人民生活的巨大变迁和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色。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党员们认真聆听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与影像对话,与历史相遇,深刻感受到了人民的伟大力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近距离了解摄影“国家队”

      时间,冲洗出历史的底片。一张照片就是一段历史,一个瞬间就是一段回忆。本次展览用近500张珍贵照片浓缩了93年的时代风云,以一条跨越历史的“光影长廊”,以百姓视角和光影艺术生动展现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们得以近距离与珍贵的照片对话,与精彩的瞬间相逢,更得以通过照片与影像的记录者-新华社记者进行一次思想的交流碰撞。

      一幅幅经典作品的背后,是这支国家摄影队的一次次逆行,一次次直抵现场,一次次上天下海。他们的镜头里,有正为伤员做手术的白求恩,有划船护送解放军横渡长江的老百姓,有城市街头的靓丽身影,有“蛟龙号”等让人心潮澎湃的大国重器……从瑞金、延安、西柏坡到香山、宣武门一路走来,新华社“以影像著史”,担负着为党和人民记录时代风云的重任。一代代新华社记者紧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铿锵步伐,一以贯之,以镜头、作品为祖国传神写照、为时代放歌抒怀、为人民画像立传。

      1948年6月,北平昌平县上下店子战斗中,人民解放军晋察冀三纵队摄影记者袁苓(右),在火线上拍摄战士们向国民党部队冲锋的情景。新华社发(郝建国摄)

      2012年9月3日,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雷村,新华社记者黄孝邦(右)攀爬悬崖去采访。

      2013年7月3日,新华社记者、英语专业2005级本科生李木子在埃及开罗解放广场采访。

      仝立强:通过参观展览,我们得以近距离欣赏新华社记者这支“国家队”的风采,深入体悟他们“记录时代风云是每一代新华社记者的使命与荣光。每一次警报响起,是冲锋号、集结号,职责驱使着属于新华社记者的特殊本能:抵达现场,记录历史”的使命担当。作为学院新闻宣传部门,要认真学习他们对事业的担当、对工作的热爱、对艺术的追求,认真用自己手中的镜头记录下学院改革发展的鲜活影像和珍贵记忆。


      2010年2月3日,在海地首都太子港一个地震灾民安置点,一名中国医疗防疫救护队队员按照当地习俗与一名海地儿童互相问好。新华社记者 吴晓凌 摄

      刘理鼎:我认为新闻摄影的真正魅力不只在于拍到一张漂亮的照片,更要通过影像的方式表达出对当下历史的记录、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从而引发每一位读者独立的思考。这张照片虽然只是对身体局部的记录,但非常别致而富于表现力,黄色和黑色两种不同肤色拇指的触碰,善意清晰且情感积极,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也展示出了中国的良好国际形象,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极好诠释。

      2019年2月,泰国曼谷的一名女士(右)“接过”云南花农“递出”的一支鲜花。(拼版照片,左图为新华社记者胡超摄,右图为新华社记者张可任摄)。

      黄骁:这是一张处理巧妙的拼版照片,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随着昆曼国际大通道打通,云南鲜花只需近40小时便可抵达曼谷。云南昆明和泰国曼谷的两位新华社摄影记者用心精巧,通过跨越时空的拼图,象征性地表现出“一带一路”的意义。作为新闻宣传干部,创意是我们开展工作的不竭源泉,但灵感并非凭空而来,它需要我们善于从潜藏于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之中,不断观察、积累、思考和创新,捕捉那些值得记录的精彩瞬间。

      1975年7月,在四川参加宝成铁路电气化建设工程的铁道部电化工程局电化工程处四队一分队女工班的工人。新华社记者 吴祖政 摄

      任新雨:展览记录了从新华社建社初期至今我国社会发展变革的经典瞬间,印象深刻的这张宝成铁路电气化建设工程队女工班工人的合影。记者采用下大上小的正三角形结构稳定画面,展现了新中国女性劳动者的风采。我们生逢盛世,重任在肩,应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作为一名宣传干部,要认真学习锤炼业务技能,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学院改革发展奉献力量!


      多角度感悟祖国“发展史”

      2010年1月30日,年轻的彝族母亲巴木玉布木背负超大行李、怀抱孩子在江西南昌火车站匆忙赶车(左)。2021年1月22日,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瓦岩乡桃园村拍摄的身着彝族服饰的巴木玉布木。如今,她的家庭已经脱贫,一家人日子越过越好(右)。新华社记者 周科 摄

      施欣:“最美春运妈妈”前后20年的个人照片对比,深刻反映了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的生活变化,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时代变迁的缩影,展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的历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凝聚力量、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担当和勇气,我将始终牢记党员义务,加强学习,提升能力,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宗旨,在深化学院改革发展的建设进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山东枣庄徐庄乡武王庄村农民在村里举办的拍卖会上,购下20亩荒山使用权。(1993年4月23日发)新华社记者 张鲁成 摄

      刘倩:踏入“国社之镜•世纪光影”主题展览的展厅,仿若踏入了一条时光隧道,串联起中国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昌盛的伟大征程,于光影交错间,尽显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与不朽功勋,令人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作为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与受益者,我们在享受这来之不易的成果时,更应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努力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undefined

      2024年4月21日,人们在正定县小商品夜市品尝美食(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武志伟摄

      佟婳:记者用高角度拍摄的正定县小商品夜市的宽阔场景,呈现出城市夜生活靓丽画卷。俯瞰的角度不仅展示了夜市的宏大规模,也带来了震撼的视觉冲击力,使繁华与热闹尽收眼底。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这幅作品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不由得久久驻足,回味无穷。

      2022年3月15日,游人在湖北鹤峰县容美镇屏山村屏山旅游景区体验“悬浮船”。 新华社发(覃涛 摄)

      金慷杰:这张照片令我印象深刻,一叶小舟漂在碧绿的湖水中,仿佛漂浮空中。既生动地展现了神州大地自然环境的优美,又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阐释。理念一变天地宽,今天的中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映射出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通过参观展览,我能感受到摄影师们用镜头追逐真相的执着,体会到新闻摄影跨越时空传递力量的魅力。

      20世纪50年代,81岁的老渔民郭汝一家四代同堂共55人在中秋节夜大团聚,欢度佳节(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蒋雨灿:踏入展览大厅每一帧照片都是岁月凝练的故事,静静诉说着往昔的风云变幻,彰显着时代巨轮滚滚前行的磅礴力量。从黑白影像定格的上世纪早期中国社会的质朴与沧桑,再到中国式现代化稳步发展的今天,新华社记者穿梭历史现场,用镜头捕捉真相、定格时代情绪、弘扬民族精神。作为一名学生党员,吾辈青年要秉持先辈初心,投身民族复兴,续写盛世华章。


      全方位谱写改革“奋斗篇”

      与影像对话,与历史相遇。驻足凝望一幅幅照片,我们清晰可见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初心与梦想,清晰可见中国人民最真挚深切的向往与追求。此次活动不仅是一场视觉的享受,更加激发了师生党员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同志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参加活动的党员同志举行重温入党誓词仪式

      活动最后举行了重温入党誓词和集体过政治生日仪式,师生党员在巨幅的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影像前面对党旗,再次庄严地许下誓言,表达对党的坚定信念和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大家一致表示将继续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念投身到工作和学习中,为建设高水平一流大学和服务文化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